隨縁居
讓我們來討論何謂公司的「道」- 最終目地。首先要注意的是,公司的最終目地是指永續經營之道,它不會因時空的變化而有分別。
在公司的管理上,永續經營之道在於領導者能夠有效鼓舞員工的士氣,讓全公司上下團結一致,同仁間可以為展現團隊力量,而毫無畏懼與成見地捨棄個人意見,顧全大局而共同達成公司永續經營的目標。
但在這裡,該如何執行「器」也就是運用手段來鼓舞士氣呢?
若我們引用《孫子兵法》為理論基礎,則手段的執行具四事(天、地、將、法)與七計相對條件(負責人、專業經理人、時機、法令、直接與間接支援單位與賞罰制度)。對於一個主事者而言,在賞罰員工的制度(手段)上,他應該了解員工的個性,而能以不同的風格來帶領員工。例如,這位員工的人格較軟弱,就要用較強的方式使他服從。又例如90年代時,鼓舞員工要用股票;但到了2000年以後,情況改變,也許安穩的工作環境就能抓住員工的心;或員工需要高挑戰的工作,就不要給他呆板打字的工作。由此可知要達到鼓勵員工的目的,也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主事者完全要依潮流並因應環境而變化來執行。
通常對於新設的公司,團隊力量的氣氛很容易培養與聚集,但是隨著時間的考驗,許多公司在日後,不管在面臨困難或成功順境時,常常忘了保持士氣高昂為公司成長的最高必要條件與指導原則,而不知調整四事與七計相對條件,來切合公司永續經營的最終目標,而使公司慢慢陷入泥沼。大家一定要記住,在任何時空下,公司永續經營的目標不會改變,但手段和形式會隨時空的轉變而有變化。
在談「道」時,就先不要去考慮「器」,也就是在談目的,公司願景理想和定位時,先不談手段或能力,先不去談目前是否能改變或有被侷限住的地方,而是看有沒有機會去營造生存率大的空間來勾勒公司的願景。
只有在明確定義遵循的目標後,再來檢視後者的手段或「器」是否能完成目標。接著再來談能力或手段,也就是談計劃或執行。這樣的分析和邏輯思考,很多經營者對目地與手段常想不透而糾纏不清,而造成因小失大或舉一落萬的難題。公司成功與否的要素,就在於這類邏輯的分野,也就是在於管理者的管理哲學是否能清楚界定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