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一階通路商銷售行為的變化 市場競爭激烈,大家眾所皆知,以往傳統的通路分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現在的賣場也不再是單一產品的賣場了,例如德國的Aldi也不只是賣生活必須品的通路,它在年底和復活節時一定會賣電子產品。也許大家不知道在10年前,Epson已經透過Aldi去賣它的印表機。現在的資料和資訊大家都可以從網路上取得,但有幾人能加以分析而變成知識?因此意義就是,不要把通路商貼上標籤,它正如同是一個橋樑,幫助供應商建立它和市場的管道,只要通路商具有市場的通路,也許它只是一個賣菜的店,但只要它供應消費者可能接受的產品,消費者就有可能在這裡購買。因此,不要以為它是一個賣菜的店,就以為它不可能賣其它的產品,只要它是一個通路商,它即有可能賣其他產品。再說,如果你以傳統的方式去看事情,又是一個新人的話,那麼你期望值就有限;若你的期望值要比別人高,在一個同樣的遊戲規則下,是否能戰勝別人的要素則在於你是否能改變遊戲規則,使自己的競爭能力更強;你能不能看見趨勢,或在大環境下,比別人早一步,因為你若循別人的軌跡去走,就已晚了別人十年,再趕也是徒勞無功,除非造成捷足先登的情形,出奇致勝。因此做為一個決策者,要動腦筋。 再回到我們分析通路商的主題,市場上因為消費群的重疊,使得各賣場販賣的組織與行為已是犬齒交錯,各家紛紛踩進別人的領域,販賣的形式亦因相互模仿,而無太大的差別。基本上,賣場的銷售行為有兩種,在歐美國家因地廣市場大,所以賣場所在地產生了鬧區賣場(High Street Shops)與郊區賣場(一般是大賣場)兩種。 在「人潮即是錢潮」的原則下,鬧區賣場因為地段的關係,它吸引人潮不是問題,因此不需要促銷品。再來,因為在市中心,它的店面不可能太大,賣的東西有限,成本昂貴,因此比較偏向專業專賣店的性質。來到市中心的消費者,因為只要走幾步路就可以到下一家店,他也會因為價錢小差異而到隔壁家去買,因此這類通路商是長時間持續地在賣,強調面對面服務,銷售人員可以回答客戶大部份的問題,且提供使用注意事項,因此這類商場裡的商品價格穩定且高。 再來講郊區的賣場,因為在地廣人稀的區域,它的土地成本較低,也包括人員成本也低,具有區域性的特質,以其方圓50-80公里的範圍為其客戶群,只要有消費群,這個賣場就希望改變其購買習慣,然而其人潮不大,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即用促銷品來活絡銷售,把人潮吸引過來。促銷品不一定是它原先在賣的東西,只要不影響它的利潤,而同時又可以增加它的營業額,所以它就以現在市面上很熱門的產品為促銷品,比方說DVD、PC、掃瞄器等的消費性產品,大賣場就來賣這類產品,也就是踩在別人的地盤。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到專賣店去看,因為產品種類太多,無法選擇而造成困擾;但到了大賣場,就只有一種電子產品,該產品的規格非常好,與電子專賣店相較起來,價格又很有競爭力。雖然在大賣場裡沒有銷售人員提供該商品的解說,但會買的消費者而言,都是已經具備某些使用該商品Know-how的族群。因此對於大賣場而言,它看重的不是該項商品的利潤,而是借這種銷售方法,把人們吸引過來,雖然促銷品不賺錢,但客戶開了幾十公里的車,來了以後就會買其他的東西,而達成巨大的營業額。 而另一方面,這樣的銷售方法也使得大賣場賣的促銷品數量衝高,雖然它比不上專賣店持續地長時間賣的量多,但在某個時間點,它賣的數量是很可觀的,不應忽視其銷售力,大賣場因發現促銷法是很理想的將人潮吸引過來的方法,而會持續地採此種銷售法,可能幾個月或幾個星期就來一次促銷,因此許多大賣場也成為重量級的電子通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