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自序

 

自1988年1月8日,由全友派駐到德國直到1991年12月底回台,接著再到德國創設UMAX德國於1993年3月,是原台灣力捷集團在歐洲的子公司。經歷十幾年來的市場動盪發展,回首過去,其中的甘苦只能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來形容。

 

UMAX德國初期的發展,與台灣母公司的振盪起伏有很大的關聯。1996年母公司藉進入蘋果相容性電腦,切入電腦產業,然1997年時蘋果電腦大虧損,接著AppleSt請回Steve Job並宣布結束蘋果相容性電腦。 UMAX德國也在大環境的改變下,於1997年大賠近7百萬馬克,也就是相當於330萬歐元,但是因為全球姐妹公司的做帳方式不夠嚴謹,他們將其他公司的虧損隱藏起來,變成當年只有德國UMAX賠錢。

 

這個原因造成德國UMAX在2000年時,遭受到德國財稅局重大的挑戰,挑戰的原因係懷疑1997年虧損是來自於對母公司的利益輸送。 理由是當年時UMAX德國營業額非常大,有5千1百萬馬克,但銷售成本是5千2百萬馬克,毛利虧損了1百萬,加上固定成本有5百萬,年大賠了近7百萬馬克。

 

任何公司毛利都必須是正的,但德國UMAX的毛利是負的,而且母公司有利潤8億台幣,且德國UMAX的蘋果相容性電腦營業額巨大,這三者合起來就被判為利益輸送,補稅2百萬。原本應有罰款,但後來折衝的過程足可寫一本書,雖然當時沒有被罰,但仍是德國UMAX未來仍受德國財稅局嚴苛的主要挑戰之一。

 

◎德國UMAX在歐洲的擴張和挑戰

雖然在往後數年,競爭環境險惡且母公司己逐漸淡出營運,到1999年時,德國UMAX突破重圍就已經賺回大部份的虧損,在2002年引入新的投資者,資本額亦加大到500萬歐元。 為了要建立行銷網和指揮網,在同2000年設立了英國和法國分公司,從此開始全歐布局:2001年設立捷克和蘇聯,2002年設立波蘭,在整個集團裡,還包括德國還有2家公司,法國還有1家公司,斯洛伐克也有1家公司,因此整個UMAX Group在歐洲共有8家公司。

 

投資有些成功,有些則失敗。失敗的原因大致因為人的原因,沒有適當的人,無法兼顧拓展外在市場且良好的內部管理。若無法在找到適當的經營管理者,能夠將總管理者的意念轉化成與當地能夠配合的系統和制度,終將導致投資失敗. 人和是最重要的,資源能夠整合,典章制度能夠建立起來,完全看合作夥伴的廉和能,操守和能力。

 

以英國UMAX為例,2000年時設立英國公司,在德國的全力支援下,在短短4個月內,達到了350萬英鎊的營業額。因為英國當地人為因素,英國UMAX在2001年就虧損了1百萬英鎊。 個人只好從8月起就開始每月都去一個星期,在長達九個月裡逐一找出問題,再隔離問題,使之不擴散,最後逐一下對策。

 

所採取的策略包括,減少員工數量,從原本的13人變成9人,而且逐一換成新人。公司地點也由倫敦的南方移到倫敦的北方,以節省費用,把對外部的合約全部解除,例如原先的倉庫並不屬於自己,維修也是外包,立刻搬出到有倉庫功能且可進行自己維修的場所。雖然當年還是虧損了5萬英鎊,但比之前賠1百萬英鎊,可說已大有起色。經過這樣的企業整頓後,英國UMAX 2003至2005年則連續3年賺錢。

 

分析英國UMAX虧損的原因,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人的身上。英國員工陰奉陽違,若主要管理系統一有疏失,任何問題就可能發生。英國員工寫報告一流,但做的卻是另一回事。若管理系統沒有發揮,看到的數字,都是被隱藏被扭曲的。最後結果的數字都是含糊其詞。在了解問題後,採取快刀斬斷麻、當機立斷的策略,人不對就馬上撤換,結省成本,該賠當下就賠,因為若當下不賠,未來可能會賠更多。

 

甚至在2001年將業務全部移到德國,因為英國員工在問題出現後,還嘗試去隱藏或轉移問題,原本對客戶就不好處理,現在再加上英國員工陰奉陽違,使得問題更複雜。 找出問題的原因並對“因”下藥,緊急處理的措施下,才能使英國在2000年的虧損急速降為5萬英鎊,也打下該分公司日後賺錢的基礎。2003 - 2005年都賺錢,甚至在2004年,其營業額和利潤都因英國市場的關係,遠比歐陸各國為佳。

 

◎公司以員工為優先

一個公司考慮大環境的變化,如果嚴冬來了,花要枯萎,葉子要掉,這是無法阻止的。唯一能做的是保住根不爛,等到春天來時,還可以成長。對公司而言,也是如此,希望在等待市場來臨時,還能有崛起的一日。 要做到永續經營,員工和公司就要做到雙贏。

 

不論是公司開始設立或已營運時,生意一定有高潮和低谷,在高潮時一切問題很容易迎刃而解,可以形成良性循環。好員工可貴之處是表現在公司低谷時,即使加上資源有限的情形下,仍對外拓展而非內鬥,反之, 在基本生存條件有困難時,糾紛難免,會資費在浪源和寶貴時間人做過多人的溝通, 而導至惡性循環。

 

◎尋找下一個春天

寫這本書的過程,除了分享經營管理經驗和理念外,也當成是沉澱自己思路,重新去檢定並整理自己所經歷過的。 雖然公司自1998年開始到2005年連績賺8年,一個公司的起起伏伏,都是一種常態,寫這本書的同時,也是個人在歐洲十幾年來面臨市場最險惡的時候。

 

明年是UMAX第二次轉型,尋找它的第三春的時候。第一春是指在母公司強大時代,1993年至2000年,要建立內部管理系統與市場行銷網。那時僅專注母公司的影像掃瞄器業務,後來因為版圖轉移,數位相機崛起,且母公司己逐漸淡出營運,而迫使UMAX尋找第二春。

 

第二春的時間,大概從2000年一直到2005年。那時因為起步早,在市場還沒有注意前,UMAX己在做轉型時,以既有的影像掃瞄器的業務仍相當旺盛為基礎,採取數個正確的策略包括,自行斷尾,對於低於利潤20%的掃瞄器都放棄,因為已預知到每年市場至少有20%的下降,毛利也下降。有了危機意識,唯一的方式就是自我規劃,要設定遠程目標。因為既然要做轉型,預備金就要空出來,預備找到新市場時,馬上投入資金和人才,否則會失去良機。那時把營運縮小,現金就自然出現,做為第二春的資金。

 

因此在2002年找到消費性電子商品時,如DVD Player、數位相機、LCD電視,可以連接得很順利。雖然母公司營運不好,但UMAX歐洲營運情狀況非常好,不論是獲利率或營業額上,都在主動位置。這時也建立不同的品牌,來區分消費電子產品和數位電子商品的差異,但同時也有具備雙功能,用來做防火牆,因為消費電子的權利金或智慧財產權不易畫分清楚,所以才建立不同品牌,進可攻退可守。

 

對UMAX而言,第三春的定義就是要跳離原先的電子產品,第二春是從原先母公司的影像掃瞄器,擴張到其他消費性電子,但仍是電子業,不論是客戶群,產品類別,和原先所販賣的商品都有雷同,資源都還可以使用。但第三春指的是,找出公司真正專長的領域,不再以完整功能為目標。在市場競爭白熱化,分工細化的趨勢裡,必須試著在某領域能夠做到品質最好,即便是範圍非常小,也因為能夠做到非常專業專注,而比全功能的公司還好。例如現在UMAX以仍是全套商品引入、銷售、維修、推廣一手包。但第三春來臨時,商品就希望不會再繼續集中在電子業,而可能會朝各個產業去發展,例如手工藝、園藝、小家電或醫學等; 而服務的功能亦會朝各個領域去發展。

 

如果第三春成功,就是代表UMAX確實能做到多角化經營,不會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使公司免於外在環境的打擊,使原先的強項變成弱項。不論公司有多大的規模,但精神不變,都可以跨足到不同的服務領域,只要市場還活絡,因為遍布的觸角,可以很容易地將資源移到市場所需要的地方繼續生存。

 

第三春也是把自己專長找出來,並表現出來,發揮到能對市場的變動做最大的抗壓性,就不會有像現在2006年的情形,現金流量不夠。UMAX一直以來就將自己定位成亞洲製造商在歐洲重要的策略夥伴,現在也可以繼續延續這樣的功能,只是現在希望把體質好的部份繼續培養。UMAX以客戶為導向,若客戶只需要運輸功能,則也能把這個功能切出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在公司防守上,可以分擔固定成本,在公司進攻方面,可以增加利潤。

 

寫這本書時,雖是寫些感想,講經營管理,但也在過程裡,藉機思考沈澱一些道理,但在執行時卻有遺落疏失之處,或以前曾經去做,但後來卻沒有持之以恆。例如在寫庫存那個篇章時,就想到去檢查庫存,提醒自己趕快處理不必要的不動產部份,來增加開拓第三春的現金流量。

 

在思考如何去拓展未來,現在第三春轉型到陌生的領域,不但自己對想要跨足的行業陌生,別人對UMAX也陌生,因此才想藉這本書,把過去的經驗和理念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