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在銷售的四個要件(4P,Product—產品,Price—價格,Place—通路商和Position—定位)中,通路商是最令供應商又恨又不得不好好伺候的,甚至銷售條件都得移駕就尊。原因很簡單,通路商就是連接和通往終極消費者的唯一途徑。銷售的快慢有相當大的部份是看能掌握多少通路商而定。

 

工廠在產品研發完成,且試產過後,就是行銷登場之日。若在各主要市場,像美、歐、日,已有前進據點能對已掌握的通路商做好銷售接觸,甚至拿到大筆訂單在手,則可以大為縮短產品到市場時間(Time-to-Market),甚至領先其他競爭者而來搶食市場大餅了。

 

通路商的資訊可以藉由秀展來逐一收集,但在今日快速的市場腳步下,參展前若沒有做好聯絡通路商的工作,就猶如守株待兔,成效非常有限。最起碼市場銷售人員需花錢買些市調公司,如美國的DataQuest,IDC與歐盟的GfK所做成的通路商資料;或參加此類市調公司所舉行的介紹會(即由供應商出錢,而市調公司邀請各大賣場的採購吃吃喝喝,並聽聽各供應商約半小時的介紹商品。

 

此種場合是買賣雙方面對面認識的極佳機會,至少雙方能由交換名片,而有了初步的印象,以做為後續接觸的基礎。

 

許多在亞洲如台灣、香港或上海的大賣場甚至進口商、代理商等,沒有採購單位或公司(IPO,International Purchase Office)。對於新的產品線或新進的供應商仍值得或必須到其總公司洽談,因為最後的決定者都是總部的採購拍板確定,而亞洲的IPO往往只是聽命行事,有時甚至變成難纏的小鬼。

 

對於美國市場的通路商,由於採購量大且市場透明,所以一般銷售人員對各大通路商都略知一二;但對於歐盟市場,由於各種文化、地理與民族有所差異,大都不甚熟悉,在此據GfK 的資料,再加上多年來在歐洲經營市場的經驗,整理出來如附件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