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將智慧和執行力放在一起討論的原因在於,任何的成果都得經過行動才能獲得,而再有智慧的決策者,若沒有確實的執行力,則再完美的智慧都淪為空談。就像圖書館裡有很多書,寫著完整無缺的理論,但若沒有付諸行動,則談不上力量,這樣的智慧不是真實的,並不足以為懼。我們平常所相信的「知識就是力量」,原本是對的,但若這個知識若沒有加諸到行動上,則變成是放在書桌上的理論,是沒有力量。

 

執行力就像音響設備的喇叭,即使有再好的前置處理和功率放大器,若是喇叭品質不好(雜音高,功率小),則給再好的信號或再好的音樂,都無法表現出來。在現實的世界裡,許多人平時侃侃而談,但在遇到事情時,卻無法展現行動力,則他的智慧也只是帶有極大的疑問號。

 

時代在進步,溝通速度加快,資訊的取得非常容易,有人很早就知道,但卻從來不去做;和一個知道了就立刻去做的人,兩者的成就,就有很大的差別。也許是老生常談,但還是要再提醒大家,理論有兩種,就是知易行難和知難行易。有人講理論很難,做起來事情來卻很簡單,很有執行力;有人講理論很簡單,但做起來就困難重重,或根本就不去做。一個人若要偉大,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則他就能比巨人更偉大。因此若能善用資訊,並配以起而力行的執行力,就能有另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因此不論是知難行易或知易行難,重點是最後必須要有行動,不能坐而言,而必須要起而行,最悲哀的情形就是知而不行,這種人遠不如,不知而不行的人,更遑論行而後知的人。後者至少可以在做的當時,慢慢修正而達到目標。我平時經常強調,認為該做的事就要著手去做,或取事緩則圓的態度也可以接受,但一定要緩步前進,否則就比因為不知道此道理,而不去做的人更加可悲。

 

所謂的執行力就是不達目的,絕不停止,服膺為達目地不擇手段的道理(在執行力來看,這是黃金定律,底線必須是法律和道德心)。目的是不變的,手段是可以改變的,可以根據目地來改變,這樣可以免除在名詞或形容詞上的枷鎖,而懂得變通。在我們這個產業有「計劃總比不上變化」的說法,這可能是因為無法捉住大環境的趨勢,不然就是看不到執行力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