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中醫除了由「望、聞、問」診得出病象外, 利用「脈診」與身體對話得出脈象, 以便將病象與脈象交义印證, 找出身體問題之所在.

 

血液自心臟左心室出後, 將心臟博動的壓力, 打在膻中穴位置的主動脈壁上, 而產生振動, 此振動沿著血管壁向外週傳遞, 即成脈博. 由於主動脈連接到五臟六腑, 若臟腑受損都會影嚮大動脈壁上的振動波. 這如同打鼔, 若鼔皮上放置不同物品, 會影嚮鼔聲.  鼔皮就是主動脈壁, 而鼔聲就是脈波. 所以借由脈博的脈波可以反應出所有臟腑之狀態.

 

最早之脈診是遍診法, 依《素問》所述之三部九候法, 區分
頭部:上(太陽穴)為頭角之氣, 中(耳門穴)為耳目之氣, 下(巨膠穴)為口齒之氣
手部:上(寸口部)為肺之氣, 中(神門穴)為心之氣, 下(合谷穴)為胸之氣
足部:上(五里穴太衝穴)為肝之氣, 中(檱門穴或衝陽穴)為脾胃之氣, 下(太溪穴)為腎之氣.

 

但張仲景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之三部為頭部:人迎脈為胃氣, 手部:寸口脈一寸口、關上、尺中為十二經脈, 足部:趺陽脈:胃氣, 少陰脈:腎氣.

 

現在一般採用的脈診, 是依《內經》與《難經》所述, 而晋代王叔和的《脈經》的廣泛敘述, 除了病人病情非常危急或兩腕之寸關尺之脈均微時, 須逐一經脈確定, 否則僅以手太陰肺經的寸部、關部、尺部, 來代表所對應身體之上焦、中焦、下焦, 與十二經脈的五臟六腑. 即
寸部:(上焦)                   左腕(心)                      右腕(肺)
關部:(中焦)                   左腕(肝)                      右腕(脾胃)
尺部:(下焦)                   左腕(腎)                      右腕(腎)
1
脈診由舉(輕取衛氣狀況)、按(重取營血狀況)與尋(舉、按之間)可以心臟的博出量與博出力, 血液調粘度與血液能量分配(在衛氣或營血上, 以辨表裡之病),並由寸、關、尺位置得出那一經脈或出問題的重要五臟。
2
最早西晋王叔和所著之《脈經》僅提到24種脈象, 明代李時珍著的《瀕湖脈學》加到27種脈象, 到了清代李士材加上疾脈, 所以目前一般都稱28種脈象,其中以位(脈搏深淺)、數(脈搏之次數)、形(脈搏之形態)與勢(脈搏之力道).

 

脈博是心臟打在膻中穴位置的主動脈壁上, 而產生振動, 此振動沿著血管壁向外週傳遞. 理論上, 整個身體裡動脈的脈博都應有相同脈波. 但在撓骨莖的突出處, 會產生微小阻力為關部對應身體的中焦, 而撓骨之後的寸部對應身體的上焦, 撓骨之前的尺部來代表所對應身體之下焦.

 

雖說二十八脈, 但許多脈象均是以複合脈象出現, 在此不禁令人感歎, 今曰中醫仍由手指觸摸來辨出28個脈象 !? 就算觸感到、浮、沈、脈位, 遲數脈數, 大小脈壓, 再加上尺、關、寸部位, 對應的表裡與臟腑, 如何在比陽脈裡能量更低的陰脈再觸怠出澀、細、代、微、弱等脈象?

 

我看過一篇報導, 冷戰時期前蘇聯的戰鬥機, 因為沒有美國先進而高速的電子元件, 雖然在軟體比美國強, 戰鬥機在纏鬥方面就遠不如美國快速靈活. 蘇聯的戰鬥機若裝置Intel 386 CPU, 絕無法與裝置Intel Core™ i7等級CPU的美國戰鬥機, 來比較反應. 科技如此日新月異, 又無法律規定西醫可借科技, 中醫必須用指力?今日中醫以人定勝天、指力勝科技的志氣令人可佩, 其堅持心卻至為可悲.

 

若有了「脈診機」的出現, 不但可以減少人為的失誤, 亦可避免病、醫之間的距離與潛在糾紛, 更可以提供病例研究, 追踪的依據。 西醫目前已經有給病人隨身裝備, 每小時取樣, 若脈象如此重要, 中醫界為何不能打造出一台脈搏產生器, 提供 28 種脈象的器材, 供學子模擬觸感所有的脈象? 希望「診脈機」能早日問世與改進, 對於中醫的推廣將會有極大的助益。

基本上正常脈象(平脈)之脈波模型應是如下圖, 脈位不浮不沈, 脈力不徵不緊的中庸脈象。

3
二十八種病脈之分類可大致分為六大類

浮脈類:浮、洪、濡、散、芤、革。
沈脈類:沈、伏、牢、弱。
遲脈類:遲、緩、澀、結。
數脈類:數、促、疾、動。
虛脈類:虛、徵、細、代、短。
實脈類:實、滑、緊、長、弦。

其分類是由下列幾種角度來分類
脈的深淺: 病脈就是過與不及皆為病, 以脈位來說中取為好, 若舉(輕取)或按(重取)才最明顯則為病, 基本上浮脈為病在表症的「三陽病」, 大都在發病初期, 身體正氣尚強. 沈脈大都為病在裡症的「三陰病」, 身體扺抗力已弱.

脈博數: 一般正常脈數為一息四數以上, 而五數以下(即65-80次/分鐘), 若脈數4數之下(遲脈), 5數之上(數脈)則為病. 尚有緩脈與疾脈.

脈的強弱: 若寸、關、尺三脈博均強為實脈, 均弱是虛脈.

身體多餘的熱, 是因為人體正氣和外來邪氣在肌表抗爭, 熱必然鼓動脈管造成浮脈, 寒則無力鼓動脈管, 甚而緊縮而造成沈脈, 如下圖。
4
自律神經會因體熱使血管擴張, 進而使血液流動快速, 從而增加散熱的可能. 浮脈類、數脈類都屬熱造成.
自律神經會因寒使血管收縮, 進而使血液流動慢, 亦減少散熱的可能. 沈脈類、遲脈類都屬寒造成.

 

所以中醫一般定義浮為表症, 沈為裏症,  數為熱症, 遲為血少氣滯,  緊(痛)為實寒症. 澀 為寒症, 滑為痰症, 短 為氣不足

 
郭琛 2011-06-04, 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