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人性是驅樂避苦, 但若自己經常仍是苦. 則需思考是否在“手段 „  “方法„  上出了錯誤.

 

我們是否錯誤的選擇讓一些可以讓自己短暫的快樂卻是受到長期的痛苦. 甚而僅是剎那般的快意後, 到頭是無盡的悔恨.

 

或許某些事在未做前, 我們是不願去或無法去預知有如此的痛苦結果. 但許許多多的負面經歷是讓我們明白. 沒有經過否定的程序, 就沒有絕對的肯定. 對於快樂的定義, 是應該加入些否定程序, 來檢驗是否為肯定快樂的結果. 

 

Steve Jobs,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與現任總裁, 與許多歐美一些非常傑出的商業巨子, 經常到印度, 尼泊爾內非常貧窮的小村子裏去服務, 且過他們的生活, 完完全全與平日的環境隔離一 二個月. 身與心完全轉換成另一種角色. 如此由外而內, 徹徹底底洗禮心靈與知覺. 如此後, 再回到另一個世界, 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們平時每周花數小時鍛煉身體, 讓身體受了幾個小時的苦, 而享受了一周或更久的舒適. 這是對肉體做了訓練, 不外乎是以較短時間的苦, 贏得長時間內的樂.

 

亦如我們註射的預防針, 雖然讓身體的防禦系統“苦„了一陣子, 但借用此類疫苗就足以讓身體能夠享受更長時間內的健康.

 

如果覺得苦, 就讓自己準備一種活動, 不妨讓自己更苦些, 安排得好, 我們就可以快樂了許久. 由發願做起, 擇機參加些卑微的工作, 去服務需要被幫助的人, 認真地學習服務別人的心態, 扮演自己平時不曾有的角色, 感受他人的 “苦處„ .

(22,03, 2010 - 郭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