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爸爸認為在人生奮鬥的旅程中, 事業若欲成功,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 需要不同的條件.

 

三十歲以前, 欲成功可以只靠IQ
四十歲以前, 欲成功需要加上EQ
四十歲以後, 欲成功除了IQ, EQ外, 則依平日建立的人脈關係

 

大學之前的基礎教育, 是由政府為一般人準備的一般性基礎知識. 但僅由這些知識, 進入職場是不足夠的. 因為在職場工作, 除了一般性的基礎知識, 仍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能. 而表現優異就需要具備開啟成功的三把鑰匙.

 

大學∕研究所裏注重的是學習建立自我學習的能力. 此時老師與父母均給了你非常大的空間, 就是要使你建立起自我學習的能力, 以應付日後日新月異的挑戰.

 

若想事業有成, 在進入現實世界前的最後一個階段, 最好打造出來成功所需的三把鑰匙.

 

第一把鑰匙 : 就是學習了解自我

 

明白自各項長處與缺點, 建立起自己的專長.

 

這些長處, 缺點, 與專長, 都不是絕對性, 而是相對於你計劃進入領域裏的潛在競爭者.

 

培養能力就必須先培養出興趣. 因為有了興趣, 才讓自己維持學習動力, 在面對辛苦的學習過程, 仍能長時間持續下去. 也只有堅持下去, 才培養出來能力.

 

介紹學習的三個境界, 供你琢磨參考.

 

最初階段 - 見山是山”


學習新知識時, 就把自己當成海綿, 努力地去了解與吸收. 這需要按下自己好動的性子, 忘我地依作者、 老師解說的論點與方式看完裏面的材料.

 

在此階段強調吸收.

 

第二階段 - 見山不是山”

 

當自己感覺讀完後卻是四顧兩茫然, 或像是遇到 “撞墻期 ” . 這是因為我們研讀不同角度, 不同見解, 甚至彼此似乎沖突的不同書籍、文章時, 會讓我們有“盡信書, 不如無書” 的感受. 這主要的原因是, 我們僅看到表像、外貌, 而沒有看見內涵, 或其意義. 這時學習方式, 就要考慮加入 “懷疑” 的元素.

 

在此就需用科學的精神: “大膽假設, 而小心求證” , 因為今日不經過深思的肯定, 日後就易於隨意的否定, 也就是說, “沒有經過一連串否定的考驗, 就沒有真正的肯定” .

 

在此階段強調求證整合. 而學習中, 最大的收獲是會在 “見山不是山” 的階段.

 

第三階段 -見山還是山

 

學習到最後的階段, 我們就會逐漸感受並領悟到形而上. 若能達到此階段, 如同數學演算, 你能將一組看似不相關的數據導出 y = x2-4x+5的式子, 則你就可以解釋, 為何 (x, y)的組合是 (1, 2)、 (2, 1)、 (10, 65)、、、, 甚至可以推論出許多尚未呈現的數據與導出最低的期望值是1 , 即(x, y)=(2, 1). 不管再看到怎樣的數據, 你都可以一目了然而不迷惑了.

 

這亦是為什麽希望你在大學時期, 能學習理工科系. 因為數學, 物理, 化學乃是科學裏最基礎的科目, 而經營管理反而是容易學習而最難弄通的. 經營好一家公司是牽涉到技術、 市場、法律、會計、財務、政治、消費者心理、美工、、、許多項目. 若不能處理好帶有三個變數的問題, 就不可能處理好四個以上的變數. 遑論經營管理同時處理幾十個變數, 稍有疏忽, 則前功盡棄. 不可輕忽基本功的重要性.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在幾千年前就指出, 僅學習表面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精神、意義, 就易造成迷惘困惑, 不但不懂得如何運用所學來的知識, 去應付當前的狀況和問題,且容易人云亦云, 而缺乏主見.

 

而僅憑恃自己思考的能力, 而沒有努力去學習別人的經驗, 就易造成頑固傾向的危險. 不是繞遠路, 甚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知識即是力量” . 學習就是增加自己執行的力量, 思考就是消化已學習知識,學習思考有如人的兩條腿, 鳥的飛翔雙翼, 想像僅靠其一而行, 是只會在原地打轉而已 ,你無法前進半歩 .

 

總而言之, 你自己要逐一加強再加強, 最終之結果, 就要做到如孔子對知者的定義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為知也 . 因為有智慧的人, 並不是自認無所不知, 而是知道自己能力可以做那些事; 对自己不懂的地方要藏拙, 並知向人請教學習, 如此就不會犯大錯了.

 

第二把鑰匙 : 認識世界

 

就是學習如何對目標做了解, 做剝析, 最終歸納出要達成目標的必要條件.

 

要確實掌握目標, 就如同在建築、服裝、機械設計裏, 對欲設計制造的成品, 以上視圖、下視圖、測試圖、底望圖、、、來描述目標. 如此以各種角度來觀察. 描述事、物、就沒有盲點與死角的弊病了.

 

具體做法是, 平日就盡可能廣讀各類書籍, 與結交各地各式朋友. 藉由學習自不同角度去觀察同一事情, 而培養起客觀且敏銳的洞察力, 如此必然可訓練出正確、有效的判斷力.

 

有一個方法, 或許可以考慮, 平日養成對周遭之事都留意. 有一句古諺 “處處留意皆學問, 點點滴滴皆知識 ” . 因為 世間的“道” 只有一個, 而每件事是會因時、 因地、因人、 因事、以不同面貌去呈現 “道” 的存在. 對於正發展的事情, 以案例方式去剝析後, 試著去預測結果並記錄下來. 日後水落石出時, 就可檢討自己洞察力、剝析力、與決策能力了.

 

簡言之,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所以時時、處處練習去觀察“器”如何形成、 發展與結果, 就可以逐漸領悟這些 不同面貌的“器”背後所表現的 “道”了. 有些人借由自己對登山的體驗、有些人對書法的體驗、對太極的體驗、對人生的體驗、對圍棋、橋牌的體驗、、、 在體驗的過程中, 領悟了 “道” 的真諦, 當他們徹底領悟後, 自然對其他的人情世故都可以流刃其中, 而不逾距. 這就如軍隊中的將官, 是“將官無兵科”的道理.

 

佛經亦在波若六渡的“精進”中指出, 選擇一法門努力精深下去, 自然有一天會進入一通萬通的境界, 而無大惑了. 試著經由自己熟練或喜歡的專業領域, 去參透人世間、認識世界運轉的大道理.

 

第三把鑰匙 : 讓世界運轉起來

 

是學習如何以目標導向的各項資源.

 

若前面兩把鑰匙算是IQ 的範圍, 則第三把鑰匙是屬於EQ的範圍. 將前兩把鑰匙簡化內涵, 就是 “知己” 與 “知彼” . 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但真的要做到百戰不殆, 是必須將EQ著力在為人處事上面.

 

知己方面, 要清楚自己在職場上的資源 - 能力, 時間, 資金, 人力、、、 等可控因素, 能暸若指掌, 且能運用自如.

 

知彼方面, 對自己想達到的各項目標, 能夠逐一分析、判斷欲達成的各項必要條件.

 

然後就讓世界運轉起來, 不受個人情緒的好惡左右, 不為他人有心無意的話與動作來影響, 以達最大產值.

 

在此節錄孫子兵法的幾段話, 來檢驗自己EQ是否能處理得很得宜.

 

《孫子兵法》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侍敵之可勝.(先立於不敗之地, 以面對敵可勝的壓力)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使敵不可勝是自己可掌控的, 雖然可勝的優勢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能立於不敗之地, 使敵可勝的優勢不能發揮岀來)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若能如此, 勝是可預知結果的, 因要等到勢轉變為有利我們,或敵弱我強時, 所以勝不是硬拚出來的)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孫子兵法》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制)人而不致(制於)人。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人生如戰場. 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壓力, 或別人佔了上風、搶了優勢時, 要能沈得住氣.(EQ) 不要想以軟碰硬, 為了自保退一步又何妨.只要不敗就有勢轉的一天, 而勝利必屬於順勢而為的人. 為了轉勢以制敵, 或許對敵採取利誘、壓迫、疲勞、飢餓、鬆動, 以使自己立於主導地位, 佔盡優勢.

想像一個強悍無理的人, 在你正在上進的人生旅途上, 要你由他跨下爬過去, 或抜劍與他決鬥. 你會採取那一個反應? 一位歷史名人韓信, 渡過了如此恥辱的考騐, 才能在楚漢相爭上書寫他的地位. 我們的經歷類似, 爸爸在高中而你在大學, 對於老師教學態度, 都經不住考騐而中箭下馬.

 

退一步甚至面對失敗的恥辱, 並不可恥, 只要你敗而不潰, 而沈得住氣再站立起來. Tony, we may loss a battle, but should not a war.

 

叧外, 在大部分的情況, 我們可以掌握的資源, 是無法滿足所有欲達成的目標. 此時EQ將目標分成必須達成目標與想要達成目標. 以有效及時(在有時間限制下的目標)為導向,將必須達成目標區分出優先順序. 對於不在目標名單裡的考騐, 量力而為知所進退. 所以目標導向的資源管理, 是將可支配的資源以最佳分式, 對應到最多的目標, 以達最大的產值.

 

目標須分成有所為與有所不為.

 

尤其對有所不為的目標與人、 事、物, 能夠說: 不! 除了避免徒勞無功之累, 且可以集中資源投入有產值的目標.

 

有一個簡單但非常有效的訓練方式, 就是計劃 - 執行 - 檢討三部曲.

 

首先立下自己的長期目標(比如說未來幾年內), 在進入職場之前, 你要具備哪些能力, 除了學校課堂裏的必修課程外、那些外語能力、那些領導能力 電腦軟體工具、財經知識、心靈修煉、、、. 然後逐一由長期規劃, 到年度規劃, 到每季, 每月, 每周, 最後的每日計劃.

 

有了每周, 每日的計劃表,自己就依此每日操課執行, 且每晚花十分鐘做自我檢討. 若能如此確實做下去, 并在確實檢討後, 要求自己改善, 對自己已落後的項目, 知道如何調整計劃, 與提升執行力. 在計劃 - 執行 - 檢討三循環的自我訓練中, 逐次改善加強. 最終達到計劃到那裏, 結果終將如期、如質完成.

 

在執行計劃中, 您可能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 或發現自己疏忽的地方, 此時就要學習對重要計劃須事前安排B計劃, 以確保這些目標必能達成.

 

在答應別人突來的要求之前, 須考慮此代價是否會對原計劃產生過多的排擠效應, 而造成原先更重要計劃的延誤?

 

清楚知道自己的執行力. 可進一步對學習中的各項目, 像學習科目、 課外讀物是否合理分配時間. 檢討自己在每天24小時裏, 各項活動(學習、運動、休息、交友、睡眠) 是否分配合理與有效執行?

 

離開家庭、學校後, 在人生道路上, 開始為了自己的事業而打拼, 我們須和外界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而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 在家裏是為子女的父母;  為雙親的子女; 為另一半的先生或太太;  在公司是為部屬、 同事、 主管、 總經理或負責人;  在社區是為人的鄰居;  在社團是成員或幹部; 、、、. 這不像在小/中學時代, 大都只扮好學生與孩子的角色, 若想在事業成功, 就得在養成教育期, 比別人下更大的心力.

 

許多成功的人士, 在少年時或許因家裏窮困, 或許是自己嗜好, 除了課堂的學習, 投入其他時間與精力去幫助家庭, 幫助別人, 而最後亦幫助自己完成此項修煉. 孔子自述是“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而你心目中的偶像 - Bill Gates, 十三歲就利用課餘時間為電腦公司做軟體的“除蟲 „ 工作. 更有許許多多人士, 利用空間時間學習, 力行其他許多課業外有意義的活動, 而奠定他日後成功的基石.

 

在歐美的名校, 均要求申請入學的學生有社團義工的資歷與經驗. 這是因為該學生若能學業與社工均能兼顧, 尤其是有社團負責人的經驗, 則他必然或多或少已經學習如何做目標導向的自我管理了.

 

家裏有本書 “賴東進 - 乞丐的孩子” 非常值得時時拿出來讀一讀. 記得小時候亦有一本類似的書 “汪洋中的一條船” , 再看看自己, 是否能成為一個善敗之將. 事實上, 欲成功的志向並不可喜, 而敗而不餒的特質是非常難以培養的. 試著朝著自己已定之目標或應盡的責任, 不疾不緩, 謀定而後動, 不為物喜, 不以己悲.

 

如此你在四十歲之前, 必然已有相當成就. 在四十歲以後, 你若想繼續追尋更大的夢想與成功, 則需要在平日累積足夠的人脈關係. 因為大的事業, 需要各方面資源、 人才、 資金、 技術等等, 而最難求的是機會了. 因為許多機會都是找尋最佳人選來實現, 在平日持有“只問耕耘, 不問收獲”的努力態度, 去完成已答應之事, 平日積累自己的信用度, 它是一种無形資產. 在日後許多的機會, 自然會透過你的人脈關係找尋到你了.

 

不怕沒機會,就怕沒準備. 換言之, 準備好的人才能保握住機會.

 

( 郭琛 20, 03, 2010 於德國家中 )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