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例如想買車的消費者上門詢問Audi A4車子後,購買比率是10位消費者有6位; 但想買車的消費者會上門Audi車行,詢問(Audi車子性能價格等等)的比率是10位中只有3位,如此之下Audi A4的市占率的期望值是30% (詢問率) x 60% (購買率) = 18%。
銷售產品的過程是取悅客戶的過程,若要銷售結果好,需要更多的客戶上門,並希望上門的客戶,基本上在找這類的產品。行銷的功能就是讓喜歡這類產品的客戶群看到你,並願意上門來詢問、提驗。
誰需要行銷
並不是每一個工廠都需要走行銷的路,若連基本設備的投資都是東借西湊的,就先把本職學能強化再強化,因為這是工廠被需要的核心競爭價值。工廠,如同品牌商、通路商,需明白自己在產品供應鏈上的存在價值,唯有隨時保持足夠的資源以維持與再生競爭力。千萬不要迷失自己,把有限的保命資源一次性、大量性投入任何非生存用途的領域,從生產領域到行銷、銷售領域。
也不是每個具備競爭力的工廠都想走行銷的路,但常在投資了設備、擴充了生產線,但折舊年限都還沒走一半,OEM/ODM的客戶就跟人跑掉了,怎麼辦? 硬體設備膨脹像被OEM客戶搞大的肚子,若設計、製造能力都還在,是繼續等待希望客戶再回頭?還是自力救濟,尋找自己的第二春,以保住資產的剩餘價值? 決定的對錯有時是智慧,有時是機會,成功則是缺一不可。
如果工廠想進階為廠商,就得先明瞭行銷,不能跳過就想推銷。行銷並不是代表費用的擴張,而是種觀念的挑戰。其首要做法是依據產品長線的布局,去主導短線的攻防,行銷不是用金錢來買市場,而是謀定而後動,以落實品牌長期的攻擊線。
行銷的目的是為了下一級的銷售能夠成功,利潤能夠好,因為行銷可以做到將對的產品賣給對的消費群。再則,行銷使得產品辨識度高而凝聚了市場焦點,增加了詢問率,除了增加了購買率,同時提高了使用後的滿意度,跳過行銷的銷售就很難達到這些好結果。
廠商犯的錯誤是花所有資源在產品上面,就不知順著品牌的位階,依靠現有品牌的辨識度,再找出產品特點來包裝行銷,才可吸引屬於此類品牌位階與想買此類特點產品的客戶群上門了。
品牌行銷
品牌行銷就是將品牌長期定位在某一固定的位階上,目的是讓媒體、通路商到消費者,對品牌的辨識度、滿意度、到忠誠度達到三高,則日後產品的定價可最佳化、行銷可最有效、銷售可最省力。有了清晰的品牌定位,自然會吸引適合的通路商來合作。
品牌定位不自我感覺良好的最佳化,品牌商需確實以自身長期競爭力為主的各項綜合結果來定位,當終極客戶對品牌的一系列產品之滿意度認知後,品牌定位才算成功,此時死忠的粉絲群自然形成。後續產品只要將品質(含售後服務)、功能與訂價,配合好品牌的定位,死忠的粉絲群自會堅挺到底,游離客戶會被帶動而不再遲疑,銷售就能事半功倍。
在品牌忠誠度形成中,為了有效區隔出相近的競爭者,凝聚這些忠誠度,投射到品牌的圖標(icon)與口號(slogan)裡,這就更能雕塑出品牌的辨識度。
行銷的拿捏
每一個產品,不管其功能、品質、價位的位階,都有其對應的消費群,行銷只是做好產品與消費者門當戶對的結果,其手段須檢視行銷的前一級 – 自家產品的相對優勢,看有無辨識度或獨特性? 能否將產品中優勢部分強調出來,使對應的消費群觸動到?
當產品有特點時,就依產品特點做行銷重點,即是產品行銷 ( product marketing ) 來跨越品牌障礙呈現產品的辨識度,正確而大量地吸引想買此產品特點的客戶上門,若能使對的客戶上門來買,則會達到公司賺錢,客戶感謝的雙贏結果。
如果沒有產品特點就只能偏重銷售端,行銷重點在呼喚使用過且滿意度高的客戶(粉絲),若之前不曾留下品牌的印象,那廠商就是處於買方市場(白話文是任通路商宰割)。
當產品沒有(太大的)特點時,本身品牌效應又不高,即只能依賴通路行銷 ( channel marketing ) ,(當機立斷)依通路特質來行銷,以迎合通路的客戶需求為主。此時的行銷方式是集中於節約資源,只選擇區域性的、短期性的,與銷售有直接、立即掛鉤的通路商合作,明白是少輸為贏的局面。
沒有行銷的銷售 – 不知如何行銷自己產品的特點、不願以行銷方式推廣產品的特點,則對的客戶不知上門購買。只好花力量在銷售上,以類似沿門托缽、大海撈魚方式敲門,這種亂槍打鳥或守株待兔的銷售方式,常會因賣給不對的客戶,造成誤會的開始,悲劇的結果 – 買過的客戶發誓不再上門,還逢朋友就訴苦。
行銷案例討論
2016年6月虹光盛總找我吃飯,要我想一想如何在一個成熟的MFP(Multifunktional Printer, 多功能事務機)市場,面對強大競爭者的環視下,銷售虹光的MFP?
這是相當具有挑戰的工作,虹光如同許多成功的台灣廠商,多年來不走代工(OEM)的路,但仍是在ODM領域,她為二、三十名牌廠商像HP、Fujitsu、Xerox、Samsung、Brother、Kodak、… 設計(ODM)出許許多多傑出的DTP 與Dokument掃瞄器,但都掛著各廠商的品牌,而非Avision的品牌。因此即使虹光生產過上億台的掃瞄器,優良的設計與傑出的品質,使得營業額與利潤在長期都是掃瞄器業界的領頭羊,但在世界市場上沒有品牌知名度,換句話說是上億個滿意度高的消費者都不知道虹光的存在。
早在90年代, 台灣生產的Scanner在世界的佔有率是90+%,後來美日Scanner廠家紛紛以印表機整合Scanner成MFP,把台灣的掃瞄器的(中階)市場都搶下來了,甚至像Samsung 去OEM 美國Lexmark 的印表機,亦加入Printer與MFP市場,2005年後台灣各家掃瞄器廠商, 因無設計印表機的能力, 也就一一被迫退出掃瞄器的市場。
2015年虹光(Avision)終於設計出Laser Printer的Engin, 也解決專利的問題,投資了上千萬美金成功發展出來MFP,做出台灣第一台黑白的MFP。之後花了2年時間,卻碰了許多軟硬不同的釘子,就是沒有MFP品牌商願意以合理價錢向虹光下定單,才發現公司是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中,往後何去何從,虹光面臨到永續經營是走品牌行銷或是代工製造?
想走代工製造,面臨品牌商下的掃瞄器定單日漸消瘦,公司想重振昔日營業額與利潤的榮景,虹光必須嘗試自行銷售到市場,但…
- MFP市場上的競爭者都是世界著名的品牌商,而消費者絕大多數都不知道Avision這個品牌。
- MFP市場上的競爭者都有不同的通路商,甚至在各大市場都有他們自已的據點,而虹光沒有這些組織。
- MFP市場上的競爭者都有其相當的銷售規模,這意味在同樣的品質,功能下,因生產的經濟規模較小, 虹光的生產成本會比競爭者都高。
- 最難的地方在MFP已是成熟的產品,所以各家的MFP 在功能上無差異,如何做出產品的辨識度,用在品牌行銷上呢?
所以即使在虹光的MFP有同競爭者一樣的品質、功能下,仍面臨沒有品牌知名度,沒有通路,產品無差異化,生產成本又比競爭者高,如何銷售虹光的MFP呢?
即
- 在市場上沒有通路商,如何找到會買此產品的潛在客戶?
- 在生產成本比競爭者高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在市場上價錢的競爭力?
- 在同樣的品質、功能甚至同樣價錢下,如何吸引客戶上門購買知名度不高的品牌?
- 在如此眾多的困難下,如何賣出且賺到錢?
- 在如此眾多的困難,進行任何動作時,如何預先將風險減到最低?
傳統的正合作法 - 品牌行銷對虹光目前的狀況 : 財力、物力與企圖心都不適合或無法短期定位在固定的位階上,沒有辨識度高的品牌定位,新產品就無法被目標客戶群矚目。而成熟的市場是意味著已有競爭者會以薄利多銷的方式在銷售,低價位絕不是好的做法。我想了1個多月,幸運地標出中國市場的一特定客戶群,可以適合類似通路行銷 ( channel marketing )的方式,希望以奇兵致勝為主。況且虹光沒有強而有力的代理商,與常態編組的銷售體系,採用奇兵本是針對特定客戶群/時間的任務編組,這是銷售費用上風險是最低的,又避開虹光組織的弱點,卻帶有小投資大回報的特點。
雖然虹光至今還未想採用我在video的建議 (https://youtu.be/kJuaJObnyv4,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iY0_ulak),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行銷案例,希望有志走品牌行銷的廠商,能參考並及早思考自家未來經營的走向。最後對還在成功狀態的廠商,作一建議 :
永續經營
一旦廠商品牌定位成功後,工廠部分一定要分出去並各自獨立,以免產品與品牌定位不匹配時,品牌辨識度就模糊了,通路商與消費者就會不買單、媒體也會嘲笑; 品牌若等到自家產品匹配好,上市時機是可能錯過了,消費者的滿意度、忠誠度會逐漸下降的。
廠與商的功能與運作完全不同,廠、商都小的時候,在一起有彈性反應的好處; 當廠與商是不同大小或都大時,市場變化速度再快時,就成2人3腳齊跑步,不是慢就是跌。不管是廠是商,找到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待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領域過遠就分出去; 最適合的公司大小規模,規模過大就切出去,自然各自可發揮最大的競爭力,達到永續經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