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是個性養成習慣,或是習慣亦塑造個性?兩者似乎互為因果。俗語説:個性決定命運,這是因為個性決定對人、對事的反應模式,因而「命」在「運」的各種考驗下,撞擊出命運交響曲。所以想成為怎様的(快樂)人,就須先具備這様(快樂)人的習慣。透過習慣塑造個性,就會有機會改變命運的軌跡。

 

要修正自身的個性,就得了解個性是如何形成? 《心經》開首就提到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提到五蘊是什麼
「色蘊」是物質的之總稱。 包括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以及它們相應的對象,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等稱為六塵。「色蘊」就是涵蓋能量所有呈現的形式。

「受蘊」是一種知覺,指六根對於六塵存在的察覺。

「想蘊」是識別之進行。 在六根感受到外在的六塵,與過去記憶或經驗做比對。

「行蘊」是心所的意志活動,對「想蘊」辨別的結果,產生如貪、瞋、痴、慢、定、慧、精進等善或惡的心志活動,因為是意志的活動,所以在身、口、意的行為中,會産生對等的粗、細、極細的意志能量。

「識蘊」是業力的形成。在「行蘊」産生的意志能量,若不能即時放下,「識蘊」就將這些貪、瞋、痴、慢、定、慧、精進等善的與惡能量存入阿賴耶識而成業力。

 

舉例來説明五蘊之各自作用:「色蘊」的眼根注視不遠處的景色;「受蘊」察覺並注意到景色中有一條長東西的存在;接著「想蘊」進一歩辨別出此物是一條蛇;而「行蘊」對此蛇產生出善或惡的心志活動時,也因此産生了意念能量。若能立即放下此種念頭,意念能量亦隨之消散;倘若放任惡念滋生無名火,再口出惡語(造口業-細的意念能量),甚至身體失控而惡行(犯身業-粗的意念能量),因執著情緒而有一連串的意志活動後,「識蘊」就將各種粗細意念能量全存入阿賴耶識了成為業力。

 

五蘊其實也就是覺知境界的五層存在次第,換言之就是覺性的五種妄執障礙層次,我們了解五蘊作用,就可以對應出漸進次第的修行。 尤其注意「識蘊」是一直在累積著過往的經驗,也一直形成新的「我」。

 

我與衆生就是由這些物質與精神能量組和而成,而這些物質或精神能量都是無常的,從一剎那到相接的另一剎那,持續在變動著。因此「我」如同一盞徹夜長明的燈燄,從初夜到天明,既非同一火燄,也不是另一火燄;「我」由出生到死亡中,除了物質成份一再更新,觀念想法見識亦時時修正,兩種能量都在因縁和合作用下,有増有減、有生有滅,事實上,「我」一直都非同一我,也不是另一我。

 

漸進次第的修行,就是在行住坐臥都守住最後的底綫,對剛昇起意志能量,在尚未儲存成業力前,提醒自己放下此情執,丟棄當下的心靈垃圾,如此就可避免自己再造新業;若能更進一歩在「行蘊」中,讓自己心志活動都往善意向歸納,則意念為善,言行舉止自然是為善了。當累積的新業力都是善能量,最後必達《壇經。般若品》所説:「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菩薩眼裡皆菩薩,修行盡在生活中。

 

看過一故事:有一群人等著要過河,船夫急於將渡船從沙灘上推到河裡時,把河邊上一些魚、蝦、螃蟹,都給壓死了。在等候乘船的秀才看到渡船壓死魚蝦的情況,就問禪師:「和尚,你看船夫把船推下水的時候,壓死那麼多魚、蝦、螃蟹,這是誰的罪過呢?是乘船的人,還是船夫的罪過?將來這個殺生的罪業,是要歸於乘船的人,還是船夫?」
禪師指著秀才說:「是你的罪過。」
秀才很生氣的說:「怎麼會是我的罪過?我也不是船夫,我沒有乘船,怎麼會是我的罪過呢?」
禪師淡然說:「因為你多管閒事!」

 

没錯,「業力」是意志的能量,是自己種的因,自己終會嘗的果。船夫為渡人到河岸,心裡沒有殺意;乘船的旅客,只是過河辦事,也沒有瞋恨殺生的惡念。任何無心的身、口、意作為,並不會凝聚惡的能量,無心之舉像船過水無痕,不會形成惡的業力。反而秀才執意去評論他人長短是非,卻不自知這種起心動念,罪業由心造,平白因惡的意念而犯下惡的意業,甚而造出口業。

 

業力形成
「業力」是記錄著我們累世因縁合和的經歴,與陪隨此經歴的意志能量,此凝聚的能量,對於生存、持續、繁衍,具有強烈欲望與渴愛,是一股極大的力量,會推動我們對業力延續下去的根源,它能小到習慣、習氣的形成,大到足以推動整個生命、整個世界。「業力」決定了先天個性,亦左右了對後天環境的接受態度與學習能力。

 

倘若毎次考驗後,我們僅檢討並修正自己不足之處,而將其中負面情緒、能量都抛到腦後,則不但不用活在過往陰影下,將來也不受習慣或「業力」的折磨了。生時是如此,死後亦如此,在前一個身體「成、住、壞、空」後,業力並不止息,會依外縁之激發,使靈魂内的某些業力「異熟」,「靈魂」往生而繼續以另一形式呈現。所以佛教、道教對往生者會念經超渡死者靈魂,期能喚起阿賴耶讖裡的善業種子,以利投生於三上道;凈土宗在教友臨終時會助念阿密陀佛,以引渡死者到西方凈土修行。常有藏傳佛教高僧一再轉世本土之擧,民間也傳有受極大寃屈而死之靈魂,因憤憤不平而礙溜原地。而基督教牧師、天主教的神父對臨終的人,甚至臨刑的罪人,亦會引導他們懺悔以化解暴悷之氣,以免墜入地獄。死時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我們或許可以不理會業力的觀念,但要改變自己,還是看是否能抗拒不良習慣的趨使。己故的聖嚴法師提出煩惱對治的三歩驟: 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前兩項大家都會做,最重要的是最後要有智慧,能放下所有情緒的執著,坦然接受任何結果,相信這是上天最佳安排。能放下,心就不煩惱了。

 

有一對師徒和尚正要過河,一位弱女子因為河水湍急不敢過河,便求師父幫忙,師父想也不想地抱了女子便過了河,女子道了謝亦離開了。一路上小和尚都用不屑的眼光看著師父,到了第二天,小和尚忍不住了便問師父說:師父告訴我們,出家人不可近女色,師父昨天怎麼可以抱著那個女子過河。

只見師父笑笑的對小和尚說:徒弟啊!我昨天一過了河便將那女子「放下」了,怎麼徒弟你過了一整晚,你的「心」到現在都還沒「放下」她呢?


善或惡並不需從法律或道德角度來批判,也不用從宗教的角度來審視。善應是一種平和帶有兼容的特質,使我們能持久地平静、沈穏而舒適;大都數人知道避開與善反向的惡,但常犯情執之過,忘了「諸行皆苦」的真諦,世間有為法都是非恒常,有生必有滅,所以有變易之苦。適時記得放下情執,才能真正遠離惡能量。

 

快樂與否不是註定的事,而是一種選擇。
警覺你的思想,因為他會變成你的語言。
警覺你的語言,因為他會變成你的行為。
警覺你的行為,因為它會變成你的習慣。
警覺你的習慣,因為他會形成你的個性。
警覺你的個性,因為它會成為你的命運。
而你的命運,就是你的人生。                 
      - 達賴尊者                       

放下雜念就是捨下二念,自然能親近本性的善能量。

 

郭琛 07, 08,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