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3月4日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的民革、台盟、台聯小組聯組會時,重提對台政策的呼聲。他以“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強調基於“92共識”在建立兩岸政治互信的重要性。

 

習近平和許多大陸人以為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就是兩岸統獨的抉擇。事實上,台灣民主選舉從不是統獨的考量,毎位選民心中自有一把統獨的尺,但選舉時優先考慮課題多是自家的幸福快樂感受,這包括經濟成長與財富公平分配,甚至環境的永續維護;尤其中間選民對外交或兩岸議題無大興趣,亦不太在意總統候選人的喜好,只看誰最可能讓他們享有幸福快樂。君不見1991年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出兵科威特,將海珊部隊完美而迅速地趕回伊拉克,反轉了美國在韓戰没贏、越戰退敗的懦弱形象,甚至在任期內柏林圍牆潰倒、蘇聯解體、東歐共產之消失等等的豐功偉業,隔年克林頓卻在總統大選高舉:「笨蛋,經濟是問題」,就將擁有在任優勢加上種種外交、軍事佳績的老布希拉下台。

 

台灣現況是2000年後,雖然經濟平均成長率有不錯的4.1%,薪資卻16年不漲,甚至加入通膨因素,有倒退的狀況。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預估,201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達 3.41%,但諷刺的是,台灣勞工平均每月實質薪資仍只有新台幣 4萬7243元,不及民國88年的水平,等於實質薪資倒退15年。

 

民眾薪資難以提升的根本原因,是台灣在全球化生產鏈裏,仍大都處於代工的環節。雖然代工模式使得台灣不少電子、資訊產品的產量仍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利潤由需求創造者全拿掉了。代工的價值就在快速創新的演進下日益微薄,在利潤被壓低下,代工人員的薪資根本不可能提高。

 

十多年前的全球化衝擊下,產業結構改變、產業外移、實質工資就幾乎停歩了,使得台灣内政很難有好的進展,則外交或兩岸上的任何過度施力,都為代罪羔羊、成反對者的箭靶。批判指責是陳水扁或馬英九的錯,都比指出如何應付全球化衝擊下,如何維持80年代的高速經濟成長來得容易多了。何況毎一層次的改革,其過程都是未得利益,先蒙其害,所以是政客就只能花力氣説服,甚至是欺騙要選民接受現状,而不想主動改革。説到此,台北市柯P目前想改變政治的企圖,因為不管他的論點怎麼樣,其企圖是許多平民百姓期待與樂見的。柯P是背著十字架,挑戰一大群依過氣經驗而不知應變的官僚,甚而羞辱那些自以為是的權威。而那些有經驗、有權威的官僚僅是蠻橫地要人民接受困境,相信困境是必然的。今日柯P的歸零觀念或政治白目,正是代百姓檢驗,這些被迫接受的毎個困境。期待他能堅持檢驗、改變,直到比昨日更好,這正是困境中的台灣所需要的。

 

台灣的困境是產業結構無法順利轉型,當政府投入龐大資源,卻都用在一些短綫、低附加價值的産業,甚至間接對特定廠家的扶植;而不知如何將資源投入在,強化台灣人民競爭的基本功-軟實力,使人民更守法、官員更具執行力、全民更高道德、國家更…。政府投入的資源,應長期投入於恊助廠商提昇關鍵技術、建立台灣品牌行銷、國家檢驗公信力、消費者信任度等等,經由提高台灣整體競爭力,來達到提高薪資水準的結果。否則以數字遊戲為導向、任由大資本廠商要脅指使,結果弄出通貨膨脹式的數字成長,最後只是造成更大的貧富不均。

 

説到台獨議題
其實中共不需將統獨問題歸咎在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而是看看台灣民心向背。2014年新台灣國策智庫調查民眾在中、日、美三個國家中最不喜歡哪國,有69.7%選擇中國。在“台灣人”、“中國人”二種身分選一的話,近九成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傾向台獨與儘快台獨比例達23.9%;偏向統一、儘快統一加總不到一成,創史上新低,政治議題的中間選民已達六成多。

 

另外從1992年起,長期對台灣人的統獨立場、國族認同、政黨偏好度進行調查的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公佈了2013年底完成的最新民調結果,其中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以及支持台獨的比例,雙雙創下該機構這項調查的歷史新高,自認是中國人只剩下3.5%。

在1992年之初,即“ 92共識”那一年,自認台灣人僅有一成七;自認中國人達二成五;而自認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人四成六。1996年總統直選時,自認中國人跌為第三;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時,雙重認同僅略高於自認台灣人了;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我是台灣人超越雙重認同躍居第一,但差距只有5%;六年執政下來,去年底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我就是台灣人突破六成,雙重認同掉到三成二,自認中國人幾乎可忽略。

 

兩岸急統人士可以怪罪李登輝與陳水扁,但是何以有大中國情懷的馬英九,在高速推動政治一中共識、兩岸經濟整合、民間全面交流之後,國共共認兩岸關係達60年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時刻,自認是中國人怎會剩下3.5%?

 

撇開補風捉影、抄作放大的政治名嘴群的指責,馬政府算上清廉,行政能力亦中規中矩,但僅能是承平年代的標準守成政府。不幸的是大環境變化太快,超過馬英九的消化速度,執政六年卻僅知和大財團共舞,結果民眾普遍感受到荷包縮水,財富分配嚴重不均。近年來莫明的高房價讓無屋於北北市者全變貧窮族,大半年青人成為靠爸族,才有能力在北北市買房,加上一連串食安事件爆發時,毎次政府對嚴重違法的財圑猶如清末政府的媚外,僅稱遺憾而不敢重辦,更讓民眾不安,喪失對政府的信心。如此麻木不仁無反應下,結局就同清末政府是無盡的羞辱。

 

但台灣的核心問題不在對岸,在於台灣能否在全球化衝擊下順利調整產業結構?廠商移到海外生產是無關愛國愛鄕情操,僅是為求生存而已。但因其營運模式仍維持代工模式,縱然產量増加亦是客戸的功勞,訂單増加反而令單價、利潤被壓低的元凶。更糟的是產量増加延伸出營運資金需求的増加,這是「錢進大陸,債留台灣」的基本原因。若政府刺激經濟成長的方法是如老狗變不出花樣,仍像以往將大量資源幫助財團,在財團有海外財務運作系統後,台灣又無美國威望能力,即便財團獲利時誰能到海外監督分配正義?結果台灣是數字上的經濟成長,但完全無助於人民幸福快樂感受。

 

在此個人建議蔡英文需逆向思考,百姓想有的是幸福快樂感受,國民黨的失敗亦是無法滿足此點,但統或獨的抉擇都改變不了全球化的衝擊,都難提供總體經濟的實質成長。若能將施政重心放在教育、財税、司法、環保等體制的深化改革,以達到分配正義化與環境永續化,就可達到使最多百姓想有的幸福快樂感受,這是操之在我,也是居住、工作、生活在台灣的生存之道。希望在大選時、在日後施政期間,不要讓兩岸政策造成兩岸各自改革的變數,讓兩岸維持正向交流,畢竟還有六成以上在政治議題的中間選民,並不認同台獨可以比現状有更大幸福快樂的感受。相信在持績的兩岸交流下,台灣改革應可提供對岸官員與百姓一些啓示,否則會如一位長期關注台灣的大陸人士説:「台灣島飄不走,而是人心、價值觀、信仰和文化,正在飄走,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

台獨議題或台獨問題,是民心向背問題,以往是國民黨的執政品質問題,現在是大陸體制的問題,走得愈近愈是近鄕情怯。不用罵香港年輕人,若上海、廣州有選擇權,在衣食足知禮義後,誰不想為其它方面之提昇?

 

最近習近平提倡「兩岸一家親」,這比「九二共識」貼切多了,如果「九二共識」内容少了「各自表述」,就表示有一方無發言權,誰願意把自己口袋内的權益拿出來?那個家長會把自己子女之權益捐了?那個台灣領導者敢把人民之權益賣了?假設92年李光耀夜奔敵營,表示新加坡與中國亦要有「九二共識」,在2015年的今天,能不問新加坡人今天的想法?「一個中國」是理想、是願景,「各自表述」是體制變化的過程,兩岸人民期望有一天「各自表述」卻達成相同的體制,兩岸自然進化到「一個中國」了! 

 

兩岸一家親是事實、是正面表列,不需經過爾欺我詐的談判,甚至是是無關敏感的政治,應可做為2015年的「新共識」。

郭琛,20,03,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