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台灣社會今日趨近西方文明自由化與多元化,市民社會顯得充滿活力。如今台灣經過二次的政黨輪替,人民政治參與的言行舉止, 已逐漸由原先狂熱而日漸成熟,雖仍亂卻不失秩, 尤其總統大選前, 全民共同思考與選擇台灣未來的前途. 政治改革之路是曲曲折折, 走的跌跌撞撞, 但台灣仍一步一步向前走, 社會改革運動已由原來政治性的訴求,擴展到其它社會性(如環保、食品安全)、經濟性(如消費者運動、汽油原物料價格),以及其他如宗教、教育等等。
回顧台灣民主發展過程
美國之壓力
為因應中共之武力威脅, 國民黨政府自1948年起透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戒嚴令》兩項法令,遷台後配合黨、政、軍、特務的結合,持續在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控制,壓制許多反對言論與行動,並鞏固一黨專政的體制。憲法原本所保障的基本人權,包括言論、集會、結社及出版的自由等等,均因兩項法令約束的黨禁、報禁以及出國旅行禁,而受到限制。但只要人民不碰觸到政治領域的議題,其餘生活層面,如經濟生活,尚是自由。
1950年韓戰爆發, 為圍阻共產集團的擴張,促使美國將原本己放棄的國民黨政府納入反共陣營。時在美國之壓力下台灣開始實行選舉與地方自治。
民主先行者的衝撞
然而在政治方面, 仍是維持一黨獨大, 並將黨政軍特務建構為一體.在反共大旗之下, 國家憲法上架上了違章建築 -《動》與《戒》兩項法令, 從此法律與輿論完全淪為國民黨的專政工具, 而檢調外加情治單位與黑道勾結日夜控管人民, 夜以繼日對人民實施「白色恐怖」的統治. 在此一黨專政期間, 藉由選舉台灣已有許多民主先行者對一黨專政的衝撞 , 大城市包括臺北市、台中縣、高雄縣的首任民選縣市長幾乎都是黨外人士. 而許多從政的黨外人士不是在落選後, 甚至在任內以莫名理由入獄. 不怕死的民主鬥士, 還是前仆後繼, 國民黨判刑關了一個黨外人物, 下次選舉結果絕對多選上三位黨外人物, 真可說是「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而更多所謂的“異議人士” 透過他們的文章, 私下的交流接觸, 傳遞著社會信息與散播民主理想。
台灣民主發展之推動力
到了1970年代台灣進入經濟起飛時代, 經濟發展迅速,人民所得與生活水準均有顯著提升。但在國際外交方面, 1971年被迫宣佈退出聯合國,此後各國陸續解除邦交關係。1979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斷交,外交處境造成相當衝擊。台灣的黨外團體開始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對國民黨執政的政府進行抗爭。1979年12月,在高雄市發生美麗島事件,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民主抗爭事件。
此後沈默大眾開始逐漸覺醒, 民心思變的力量使得國民黨必須正視, 國民黨內部也有一派新興勢力支持民主改革,形成改革與保守兩派勢力拉扯, 此時民主改革的速度就看當時領導者-蔣經國之企圖心. 終於在美麗島事件的八年後, 於1986年民進黨在違法下, 公開宣布在陽明山成立, 當時國民黨政府已將所有逮捕準備都做好. 幸好蔣經國先生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而成就了他歷史的偉大定位, 亦嘉惠了台灣子子孫孫. 從此台灣民主改革列車全速前進, 內容幾乎目不睱接.
台灣民主發展成果
● 蔣經國時期:
民進黨成立(1986) , 解除戒嚴(1987) , 開放黨禁(1988)
● 李登輝時期:
宣告內戰終止, 國民大會全面改選(1991), 開放黑名單人士返台(1992), 廢除刑法第一百條(1992),立法院全面改選(1992), 廢除動員戡亂時期、 臨時條款與警備總部(1992), 第一次總統直接選舉(1996)
● 陳水扁時期: 公民投票法入憲與立法(2003), 第一次全國公民投票(2003), 第二次全國公民投票(2007)
從此政黨合法化, 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而回歸憲法 ;政黨退出軍隊 , 使得軍隊國家化; 解除報禁使得各方所有想法, 對或不對, 都有其空間表達; 廢除國大而改為全民直選總統, 此是台灣民主改革的最重要一步. 另外藉由推動「全民公投」使中共領導者, 不要有一廂情願的幻想, 以為台灣議題僅需要與台灣少數人談, 即可決定台灣人民未來之命運, 除此之外更可以使美國與西方自由國家了解台灣人民的意願, 羸得他們支持並防衛台灣民主體制的決心.
再則民主選舉是一種不便宜的花費, 在當時民進黨黨主席許信良夜訪李登輝總統後, 共同推動政黨選舉補助, 使得日後民主政黨體制不受財圑太多的影嚮; 輿論與選舉合力要求國民黨退出黨營事業, 不但斷除國庫通黨庫的弊病, 而且追討國民黨黨產而完善了社會正義。通過「陽光法案」的實施, 要求各首長級的官員必須公佈其名下與妻子等財產, 使官員的操守由全民評判媒體監督, 從此民不聊生轉換為安居樂業.
台灣政治體制由蔣經國先生的改革開始, 後在李登輝時期多次修憲,實現民主制度轉型, 所以台灣民主發展是「寧靜革命」的改革,沒有付出太大的社會成本而轉型成功,是相當不容易。這使得絕大多數的民眾能持有理性的批判而感性的寛恕,台灣的民主改革與發展成果, 實在値得大陸朝野或民眾借鏡, 畢竟兩岸同文同種, 絕對比風土民情迴異的其它國家適合在中國土壤上接枝、存活與生長。
大陸之現狀
今天大陸經改已見初效, 人民豐衣足食. 但自2007—2008年, 中共不顧全球金融海嘯造成的經濟消條, 強求保持年增8%的GDP成長, 允許各地方政府舉債或介入銀行業務而過度大興土木, 造成通貨膨脹和房價飛漲.所有民眾與企業財富都因通貨膨脹而大幅度縮水,連原過的不錯的城市中產階級的淨購買力都下降,但民眾與企業的稅收負擔卻連續多年增加,不管隨後的金融危機與隨之企業倒閉,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每年以30%的增速提高,而腐敗的行政體制使得各級政府仍收支赤字連連。
中國已步入開發中的國家,成長均衡發展與成果分配正義須保持中庸之道, 以顧及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 原來的小改革大開放的優點已盡, 而其缺失已無法繼續再忽視了, 尤其近年經濟成長已遇瓶頸, 使經濟成果分配不均的嚴重性更加險惡. 今後必然內外壓力日增, 不管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人,左派還是右派,都感覺到了某種不祥。一個共同的感覺是不改革就等革命,但該怎麼變,向什麼方向變,卻又莫衷一是。
什麼是中國「改革的動力」?
台灣能進行經濟改革,中國慿什麼亦能? 因為有決心, 因為不想再一個「六四」. 台灣能進行政治改革,中國為什麼不能?中共要的是維持政權, 人民要的是更好的生活, 對於中共而言,如果能找到一種既能維持中共政權,同時又可以促使經濟發展的路徑是最合適不過的。
但古今中外的政府, 其執政的過程即是逐步腐敗的過程。唯有在所有人民參與的民主體制 - 選舉,才能互給雙方所需 - 維持政權與更好生活的結果. 民主本身不是解藥, 只是尊重異議, 透過寬容、妥協、合作,形成共識之平台與機制。再加上有能力之監督圑體, 尤其媒體與反對黨是使執政者言行合一的有效辦法, 若如今日當做花瓶僅是當權者賞心悅目與掩自家人耳目而已.
大陸今日改革之難點
教育偏失是嚴重的因素之一, 尤其是極端突出愛國情操. 在中國愛國情操使得任何其它議題像道德、體育、宗教、家庭、等等, 甚至是非、善惡、美醜都以愛國為依歸. 任何成份太多而妨害其它成份的生存就已成病 ,愛國情感如同癌細胞將其它細胞的養份與空間都掠奪了.然後在教育上亦種下仇恨種子. 對於特定議題, 稍一扇動仇恨種子就如火焰窜了出來, 討論過程都是論人不論己, 然後遷扯到祖先的恩怨上,最後只剩機械式的慣性反應, 結論早已有了. 上至國家政府下到人民都持有「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態度, 使得反思能力全無. 聰明才識遇到分別心全化偏執了. 因此遇到問題,千錯萬錯都是别人錯, 到最後吃了虧繳了學費卻沒學到升麽.
最嚴重的問題是中共政權對歷史的大量造假, 使得人民大眾對過去歷史事實無知,或是錯誤認知所形成的歷史記憶,這使得因果關係全扭曲, 進而影響社會價値觀非常紋亂,常人竟如政客而言行不一, 造成自我偵錯更正的障礙。造假的歷史猶如一個重病在床的病人,若其病歷表上都是假話, 怎麽醫?
郭琛, 20, 1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