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縁居

 

中醫治病程序, 首先是藉由「望、聞、問、切」四診搜集資料, 以「八綱辯證」來辨斷, 造成人體失去動態平衡的病源與原因, 病源與原因找到了, 對治的方法就簡單了, 醫療效果自然就出來了。

 

所以八綱辯證在中醫治療過程中, 位居樞杻位置, 為承先啟後的核心位置。八綱辯證的結果, 就決定後面一針、二灸、三用藥等具體有效治療方法; 若要有效搜集資料, 就必須了解八綱辯證原理, 才能搜集辯證所需的有效資料。所以八綱辯證是中醫臨床診療上的實務理論。

 

陰陽


中醫判斷人體健康, 主要從「陰陽平衡」著眼, 依平衡與否, 而判斷此人是否健康.

 

換言之, 當身體各種原因導致陰陽失衡, 就會造成身體不適(從未病到將病, 而西醫此刻仍無法判斷身體已在將病), 更而生病(由將病成已病)或演變為慢性病. 所以中醫治人而非治病. 亦是找出人體陰陽失調之處, 將之調整為陰陽平衡, 則人體內各項防禦與運作系統, 自然會將體內的外感病毒排除, 亦能將造成身體各處不適的情緒影嚮, 調整改善其狀況.

 

中醫將各種能量、數据、人體臟腑等等, 都分「陰陽」, 認為這些對立又統一的互生互剋的各式系統, 都是彼此制約與支援. 平衡就是健康, 不平衡就是生病.

 

「陽」具有表、熱、動之特質, 而「陰」具有裡、寒、靜之特質。

 

在「切診」得出脈象分為陽脈與陰脈, 陽脈是浮脈類、數脈類、實脈類等具有表、熱、動之特質, 而陰脈是沈脈類、遲脈類、虛脈類等具有裡、寒、靜之特質。

 

在「望、聞、問診」得出病象分為陽症與陰症, 陽病症是病症等具有表、熱、動之特質, 而陰病症是病症具有裡、寒、靜之特質。

當「望、聞、問診」得出的病象與「切診」得出的脈象, 相合時為順; 若相違時為逆。而順逆是表示病情出現變化的指標。張仲景所著《傷寒論》的《辨脈法》裡說明陽症出現陰脈表示病情轉壞, 而陰症出現陽脈表示病情好轉。例如急病出現陽脈, 久病出現陰脈, 此均為順象; 若急病出現陰脈, 久病出現陽脈, 此就為逆象。

 

什麽是「陰陽失調」?

一.       氣(陽)與血(陰)的過與不足(將病)
二.       五臟六腹間的陰陽失衡(將病)
三.       外感病邪(細菌與病毒)侵入體內, 而體內“正氣„無法將之擊退. (已病)

 

對於「陽病症」時,
若「陽」過旺, 而「陰」仍屬正常, 此為「實症」的陽病, 則瀉陽。
若「陽」正常, 而「陰」不足而造成陽病症時, 此為「虛症」的陽病, 如此須由「補陰」來調整「陽病症」。


對於「陰病症」時,
若「陰」過旺, 而「陽」仍屬正常, 此種「實症」的陰病, 不可瀉陰, 而是採用「補陽」, 以使陰陽平衡。
若「陽」不足, 而「陽」仍屬正常, 而造成「虛症」的陰病, 則須同時補陽補陰, 因為補陽過程會造成「陰耗」, 所以補陽時, 或之後, 立即要「補陰」。

 

所以對陰陽不平衡, 須辨明不平衡是不足引起? 還是過旺引起?

 

虛實


確定病症實症虛症為首要之務, 否則後面任何治療都不會準確有效。

 

疾病的本質, 在中醫可分成兩種形式, 一為虛證, 二為實證. 實症是陰陽有「過」的問題, 虛症是陰陽有「不足」的問題

 

實症:呈現病症的一方, 確實是陰、陽本身引起的
陽實症:陽過量而導致陰陽不平衡的陽實症
陰實症:陰過量而導致陰陽不平衡的陰實症


虛症:呈現病症的一方, 是因為另一方不足造成
陽虛症:是因為陽不足, 而造成陰陽不平衡的陽(虛)病
陰虛症:是因為陰不足, 而造成陰陽不平衡的陰(虛)病


總言之, 病的發生是由於陰陽兩能量不平衡,而造成的, 但發病之處, 是依病者的五臟六腑何者最弱, 而無法承受此

 

實證是正氣雖未衰弱, 但病邪過強而造成的. 其癥狀多為急性且十分激烈. 例如實證感冒會出現高燒, 劇烈咳嗽, 甚至嘔吐和下痢. 這都顯示身體正氣仍強, 且有排毒能力.(典型陽明病- 常用葛根湯對治)

 

實證的病狀雖重, 但恢復較快, 虛證的癥狀雖輕, 若處理不好, 易成慢性病, 對虛證病人, 首先必須先恢復體力. 提振正氣, 有了正氣再找失調之處, 加以調整.

 

須再依正氣衰弱原因, 分成:

氣虛: (中)氣不足, 容易疲勞, 食欲不振, 上下不接下氣等.

陽虛: 除氣虛癥狀外, 陽氣不足, 使得身體會發冷.

血虛: 指血的作用降低, 有心悸, 眼翳與肌膚缺乏光澤. 女性會月經異常.

陰虛: 除血虛癥狀外, 身體發燙, 頭部充血. 此因血與津液功能均差了.

 

寒熱

 

寒毒    身體過寒會造成, 血滯(血流過慢)或氣淤(陽氣循環過慢), 反之亦然, 兩者互  為因果. 特徵有不喜喝水, 或僅喝熱水,小便清且多, 大便稀, 面色蒼白, 身體某些部位, 且移動性痛, 脈象為脈遲且沈而無力.

 

熱毒    身體受熱邪侵害時, 會有下列特徵 : 常口渴喜歡冷飲, 小便少且顏色濃, 大便常便秘或硬, 四肢發熱, 心易燥, 皮膚紅赤且乾燥, 脈象是數脈或脈緊滿

 

人是恒溫的動物,保持在36.5度C, 這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 身體受寒時, 若是元氣尚足, 則會加強肌表的衛氣以抵抗寒邪, 會表現出三陽症特徵 - 熱.

 

寒邪侵犯入表層皮膚之處, 此為太陽病症, 發燒是特徵.


寒邪侵犯入肌表, 此為陽明病症, 發高燒是特徵, 表示雖然寒邪強, 正氣仍足夠.


寒邪侵犯入肌肉與關節經筋骨之間, 此為少陽病症. 但正氣已漸弱, 時有作用, 時被邪氣擊散. 所以表現出來是「寒熱往來」, 身體時熱時冷.對於抵抗外邪侵犯而過熱,

 

身體進一歩會不自主地發抖, 強迫骨骼肌運動以釋放熱量給身體. 當寒邪進一歩侵犯入鼻肺, 身體會打噴涕將寒氣噴出肺外, 流鼻水將細菌沖出鼻外.

 

在元氣抵抗寒邪之餘, 若身體能自行排出人體多餘的熱, 則身體仍維持健康, 否則中醫要找岀為何不排熱的原因? 陰液不足就補陰液, 氣不足就補氣.

 

當元氣明顯虛弱而不足, 寒邪會進一歩侵犯入各器官與組織, 則不足的元氣僅能固守重要的五臓, 在肌表的衛氣就少了. 身體將血管收縮, 减少血液到肌表的微血管, 如此减少熱量的耗損, 少陰病、太陰病都有四肢寒冷特徵.


寒邪侵犯甚至入侵到下焦, 身體會有腹瀉以排寒. 身體若久病或重病, 則必然已步入「厥陰病」. 身體各項指標都顯示「正氣」不足以與「邪氣」對抗. 此時, 治療發法不管是藥物或針灸方法, 均應著重於補與養. 先固本將血、氣溫補起來, 以蠶食方式, 將身體溫補而強化, 而一步一步將邪氣, 毒素排於體外, 絕不能用大補、 大幹的方法去挑動邪氣, 因為不但正氣不足以驅邪, 身體亦不堪如此爭鬥. 到此階段, 要以溫補為主, 療程得拉長, 身體不宜大動作地排毒, 抗邪氣, 因為身體太虛弱了.

 

表裏

 

病邪在-「三陽症」, 較易、較快治愈
病邪在-「三陰症」, 較難、較長治愈

 

醫療的優先順序是表症與急症先治, 裏症與慢性症則養身子為主. 表症看是來勢兇兇, 病狀雖重身體元氣亦不差, 若適時適法處理, 去得也快.  但裏症常是小病來時輕忽處理, 或舊疾沒全癒, 再不然就是元氣先天不良, 後天又失調, 外邪一來, 由外院長趨直入內室.

基本上, 人體結構相同, 該保養方式相似, 只是聰明加勤奮的人以平日「零付」方式保養, 而有的人以最後「整出」方式住院, 保養總時間一樣.

 

( 29, 05, 2011- 郭琛)